中國的音響企業在多媒體音箱這一塊已經占據主力地位,目前正在向高端攻城略地,如在世博亞運等尖端項目上,中國的專業音響民族品牌已經顯示出自己的實力和發展潛力,業內甚至有人驚呼,“專業音響民族品牌站起來了,足以媲美國際頂級品牌”、“民族品牌把國際品牌PK下臺了”等等令人無比振奮的口號。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為了展示真實情況,記者通過采訪全國眾多具有較大規模資質的經銷代理商以及協會專家學者,解讀他們眼中專業音響行業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全面PK:
OEM與自主品牌的抉擇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現在,中國專業音響行業先后經歷了虛幻的繁榮期和殘酷的調整期。直到現在中國專業音響企業還是一邊從事OEM代工一邊輸出自主產品這樣靠兩條腿在走路,在這互相矛盾的岔路中不知該如何抉擇。
鴻銳多媒體影音科技工程公司袁農經理在接受慧聰網采訪時表示,“廠家除了做OEM之外,更應該做自己的品牌。畢竟OEM不是穩定的收入平臺,如果有人提供比你更優惠的服務,那可能下次別人就不找你了,OEM不是永久的戰略。在市場使用上,如果從甲方的需求來講,他們需要的是保證以后的效果,想要一些好的品牌。但實際上國內的很多品牌,既能滿意他們的需求,而且價格還更加優惠,性價比更高一些。像我們合作的廣播產品,迪士普的產品歐特華,質量非常好,廠家還提供三年的質保。專業音響方面,我們做的是唐朝的品牌。很多國內廠家不敢說自己是中國的品牌,但唐朝音響這樣一個時間不長的品牌,敢于用中國名字,而且在我們使用過之后,各個效果都還不錯。國內自主品牌市場空間很大。”
鄭州韻聲電子產品有限公司張愛明經理在接受采訪時說到,“中國專業音響企業的制作工藝,主要從事的是外包裝。最弱的地方在于設計以及研發投資,很多工廠都是靠一二個研發人員在那里摸索。這和其他行業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以前是做軟件的,像我們國內的金蝶用友軟件企業,他們的軟件開發人員都有幾百個人的。但是我們國內的音響制造行業,就算是去很大的廠,研發人才都是非常少的。我在東莞和廣州呆過八年了,像番禺這邊的廠,要找出一二個研發人員都很難。主要都以模仿為主。國外的品牌都是以設計好的東西交給你生產,它不會把整個設計工程交給你,你學到的是外形的東西,內在的東西比如像試驗環境、測試儀器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企業不愿意在這方面花錢,設計環節是非常薄弱的。很多國際品牌都是持續性的,一年可能就推出幾款產品,你可能這一款仿得很好了,但別人聲音更好競爭力更強的產品又出來了,你要重新抄襲又得研究上大半天。而如果你有自己的研發能力,當一批產品在賣的時候,另一批又可以研發出來了。抄得了一時,抄不了一世。”
正如行業的經銷商與專家所言,專業音響行業已經具備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客觀條件,集中力量進行中國自主品牌的打造才是行業發展的正道。
業務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杯酒之交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聚集了全球音響70%產能的制造型企業,其中大部分沒有自主品牌,完全依賴代工出口。企業在工業設計上的投入微乎其微,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一般占到總產值的5%-15%。
袁農先生也說到,“我覺得在廣東這個地方,產業鏈非常發達。可能一個業務人員和一個技術人員,頭一天喝了一頓酒,第二天他們就有可能一起開起一個廠子,很容易就進入到這個行業當中,入行的門檻比較低。如果一味的模仿,那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一定不會很好。反過來說,咱們也不排除有一些想從事這一行的人,有可能從小開始一點點做起來的。如果能夠把利潤拿出一小部分來進行研發,這個錢不會白花,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行業中走得更遠。”
中國企業不缺乏市場基礎,但人才和研發一直和國際水平存在差距。談到這個問題,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副館長陳俊寶先生也深有感受,“目前國內電聲的專業開設得非常少,僅有清華大學與物理研究所等幾家有這個課程。像飛船、火箭都是我們自己研發且能達到國際水平的,但是專業音響行業真正搞研發和開發的人才太少了,而銷售人員卻非常多,太過于強調促銷了。過去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說過,要注重領導、工人和各方面技術人員三結合,這在各個行業都是放之皆準的規則。”
產品的設計研發能力欠缺帶來的直接后果是音響產品同質化,目前中國現有音響品牌多達上百個,絕大多數不被所知。產品同質化帶來競爭的無序和混亂,魚龍混雜、真偽難辨是目前國產音響行業的現狀。市場競爭不規范降低了產品交易效率,“劣幣驅良幣”式的發展壓縮了行業利潤空間。
短跑與長跑的品牌經營理念
隨著人們娛樂需求的劇增,在介于民用和專業之間的地帶,如KTV、音樂吧等強大的市場在支撐著民族品牌的生存。但是很多企業也因為這眼前的利益,放棄更高端的市場,以現實為主把錢賺到口袋最重要,品牌經營不能持久。我們國內的企業習慣于短跑,追求一時的優勢,把更多的資金投放在市場營銷上面。而國際品牌習慣于長跑,長跑不在意一時的領先,更注重長久的堅持。
“頭大腳輕”的發展套路,使得國內品牌在市場推廣上困難重重,湖北省京劇院音響師趙昆先生說到,“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在市場拓展上的異同之處,分為二種情況,一些國際品牌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還沒有被市場熟知,那么它的推廣方式和民族品牌在市場拓展方面很像,選擇總代制和分級代理,上面是一級分銷商,下面是總代和省代,再發展地區總代,這樣的模式相對來說是比較高效的。而另一種情況,其他一些在國內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國際品牌,它更多的是由用戶來定單的模式。宣傳方面只是召開一些區域性的產品發布會,以及在一些像慧聰網這些的知名媒體上做品牌推廣,而不需要像國內企業那樣要去各個基層去做具體的產品促銷活動,因為它的品牌已經樹立起來了。”
品牌的塑造與市場的覆蓋本是互相依附的關系,而國內企業在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上犯下戰略性的錯誤,只重營銷忽視品牌,同時也讓國內產品更難得到全面的推廣。
語言擴聲與藝術表現力的鴻溝
不可否認,國內一批經得住市場考驗的企業率先成為行業的中堅力量,近些年,我們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等大型工程項目上,都可以看到民族音響品牌開始嶄露頭角,以往國際品牌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返,但這是否意味著國內品牌已經和國際知名品牌不相上下?
陳俊寶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08年北京奧運以前,國內的場館建設基本上都以國際品牌為主,而現在大多數都使用了國內品牌。但數字調音臺方面還是使用國外的產品,像YAMAHA調音臺就是使用得比較多的一種,國內在這個產品上差距還比較大。實際上來說,銳豐的鳥巢系列音響并非銳豐音響真正的實力水平,而是針對奧運會并借鑒國外產品而專門設計的。它其實上已經超越了銳豐音響本身的水準,是銳豐其他系列產品所無法比擬的。國內的品牌,單做語言擴聲,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在演出方面,還達不到標準。”
對此也有相同觀點的音響師趙昆表示,“像國內品牌在承接大型的運動項目包括大型的集會等,在做語言類擴聲以及音樂類重放上面,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在高端的音樂會、巡演等商業演出上,這些對音樂品質藝術品質要求更高的項目上,民族品牌的藝術表現力就差了,還是跟國際品牌存在較大的差距。”張愛明甚至表示,“中國音響企業占據東南亞的市場還比較有可能,但歐美市場、日本市場三五年之內是很難有所斬獲的。”
在為民族品牌逐步崛起而欣喜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國內專業音響產業存在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或難以與國際接軌等現象,對標準化推廣實施體系、檢測體系、監督服務體系、評價體系還不完善的狀況。中國企業要正視自身發展的不足,不要握著一個火把,就以為可以照亮整個世界。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