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國開始被稱為“世界工廠”,從衣帽鞋襪到飛機火箭,從小商品到高精尖,中國制造無處不在。中國的工業生產體系,如今已是全球規模最大且門類最為完整。 但是,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制造大而不強,這是當前轉型期的中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從走上智能制造道路的長虹,我們或許能看到中國制造的未來發展路徑。 5.5秒生產一臺電視 在綿陽經開區,毗鄰長虹子公司虹歐等離子屏(PDP)生產廠,有一座非常先進的大屏電視整機制造廠。和傳統的電視機廠不一樣,這座工廠的生產線5.5秒鐘就能產出一臺電視,產能高達每天1.5萬臺。跟傳統流水線生產更不一樣,這座工廠可同時生產八款電視。 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條生產線,是目前亞洲最先進的電視生產線。 這里便是長虹多媒體公司旗下的電視二廠,其創新的智能制造模式,在長虹內部被稱為F2模式。如今,F2模式已在長虹內部的空調等生產線上推廣。最新投產的長虹廣元電視生產基地,也應用了這種生產線布局。 智能制造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詞匯,它的核心是工程技術。和芯片、軟件一樣,工程技術也是長虹2004年轉型以來建立的六大核心技術能力之一。無論是智能制造還是工程技術,對于普通人來說,背后都有太多復雜而專業的知識。 長虹工程中心先進制造項目經理巫江回憶說,“十幾年前的CRT電視時代,長虹的生產線曾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像電視機塑模生產線,當時國內都做不了。” 到2009年左右,這種曾經最先進的生產線已走過十五年,客戶訂單模式和消費需求已經大變,產品訂單開始向小批量發展,這種生產線體開始難以滿足復雜的產品種類與訂單模式的變化。 由此,長虹制造再次迎來謀變的契機。長虹從海內外引進了一批IE(工業工程)管理人才,開始系統研究生產管理模式的改進,向智能制造這種全球最先進的工程管理模式靠攏。 微利時代的成本比拼 如果有人告訴你,家電企業的某個團隊通宵開會,只為討論產品能否降低三五塊錢的制造成本,請相信,他不是在說笑話。 事實上,不僅是家電業,包括IT、通訊等海量產品制造的行業,近些年開始,都不得不面對成本比拼的問題。有時候,即使一些細節問題的改進,都可能給產品在終端市場增加競爭力。 這就是微利行業的競爭特點,而許多傳統制造業早已是微利行業。利潤=價格-成本,這是一種經濟常識。包括家電在內的海量制造產品行業,隨著技術進步與不斷的更新換代,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終端銷售的價格拼殺異常激烈。產品制造成本上的一點優勢,在終端市場競爭中也會放大,給競爭對手造成很大壓力。 所以,如果你知道F2模式讓長虹電視二廠在生產線長度減少一半,場地面積減少一半,和工位減少近40%的情況下,能效提升了50%,你就不得不驚嘆于這條智能化生產線的先進。 F2模式在長虹空調生產中推廣后,建立了空調外機分站式柔性線。在這條生產線上,人力減少了23%,線體長度縮減了62%,在制品減少了53%,實現了信息傳遞、物料配送以及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高效率運作。 所謂F2模式的智能制造,如果把生產線畫成一張平面圖,我們會發現它像一具魚骨。在一條主流水線上,橫向分布有八條單元線。這種魚骨式布局的生產線,告別了傳統的長達數百米的流水線,不僅節約了人力、場地,加上相應的信息化控制和工業自動化技術,它能高效率低成本地同時生產八款產品,并且還隨時可以進行小批量的訂單生產,滿足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 個性化定制,是互聯網時代最大的生產模式變革之一,它被稱為C2B(消費者對企業)。近些年,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的崛起,正在飛速改變傳統商業模式,C2B正是電商崛起的奧秘所在,它快速拉低了許多海量產品的終端銷售價格,逼迫傳統制造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制造模式轉變。 前方目標是智能工廠 智能制造,也許會讓人想象工廠里到處都是工業機器人,員工大面積消失的場景。其實,這樣的場景在今天并不多見。在長虹,也僅有制造等離子屏的虹歐公司和研發芯片的虹微公司有類似的高度自動化生產。 機器人生產,代表高度的工業自動化,但其對象產品主要是簡單組裝且規格統一的產品。對此,巫江舉例解釋說,比如蘋果手機,一方面是海量生產,另一方面則是規格統一,除了外殼顏色與內存容量有所不同,零部件則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大量引入機器人生產。而電視生產,不僅涉及到眾多不同尺寸等規格大不相同的產品,還有許多涉及到復雜組裝的環節,并不能靠機器人完成。 這并不是說長虹的智能制造中沒有工業自動化的用武之地。實際上,長虹創新的智能制造模式,核心可以總結為“IE+IT+AT”模式,IE代表精益生產,IT代表信息化管理,AT正是工業自動化。 在這個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心的時代,智能化正在席卷一切,為迎接這樣一個時代,長虹從2004年左右開始進行全面的產業與技術布局,智能制造也應運而生。如果說F2模式中的魚骨式混合生產線是一種IE優化,那么FRID(射頻識別)這樣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包括以ERP(企業資源計劃)平臺為基礎的IT技術的深入應用,讓長虹智能制造中有了很強大的信息化管理。并且,在注塑等傳統生產環節,機械臂等工業自動化技術已經取代了人力生產。 智能時代來臨,消費需求變化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不能及時滿足越來越多元與個性的市場需求,及時將產品生產出來推向市場,傳統的制造業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長虹智能制造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它以IE為基礎,以實現科學管理為目的,發展適應家電制造特性的制造執行系統和工廠自動化,并最終建立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也被稱為智慧工廠,它只有兩個目標: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從CRT電視時代的傳統流水線生產,走到今天的智能制造,幾代長虹人不斷在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流程和技術。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改變,其中艱苦非外人可以想象,因為這是長虹自己在革自己的命。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視聽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