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鎮化發展過快引發諸多問題
當人們享受著城鎮化飛速發展帶來的諸多好處時,問題和矛盾也初露端倪,阻礙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過快的城市建設導致建設過程中缺乏總體規劃,造成城市人口控制力度不夠,一些大城市人口和產業過渡聚集,由此產生的流動人口數量從1000萬猛增到1.3億,進而引發了很多城市病,如交通擁堵、城市道路網規劃與發展不符等問題,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安全事故死亡率的攀升。
另一方面,城鎮化發展過快導致社會結構不合理,公共安全事故頻發。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也是“高風險”時期,同時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協調等問題。目前少數人占據多數社會財富,利益分割不均加大社會矛盾,各種市場陷阱不斷,也加劇了人們心理行為失序,社會出現焦慮、浮躁、失落等不平衡心理,進而影響公共安全發展。
面對著城鎮化飛速發展的實際需要與人們對此帶來的諸多問題的抱怨,城市的管理者們開始逐步思考并關注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甚至能夠在不影響城鎮化進程的前提下更好的滿足大眾的生活需求。
二、 國家提出平安城市規劃政策
為了更好的維護社會治安,降低犯罪率,提升城市的整體幸福感,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與此同時,以安防監控為技術手段的平安城市建設逐步成為國家以及各地政府重點開展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設工作。
回顧中國平安城市建設的發展歷史,它的前身是“金盾工程”,之后是“科技強警”戰略以及“3111”試點工程。
1996年公安部出臺《“九五”公安工作綱要》,文中提到“堅持走科技強警之路”,“科技強警”首次以文件形式出現。
2000年,公安部又頒發了《公安部科學技術獎勵頒發》文件。
2003年,公安部發起第一批“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北京、蘇州、杭州、濟南作為最早開展城市視頻監控建設試點),共計21個城市。
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共政治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平安建設的意見》 。同年,在第一批4個視頻監控試點城市的經驗之上,“3111”工程迅速推進,第一批共22個示范城市開展視頻監控項目建設。
2006年第二批“科技強警”示范城市建設開始,共計38個城市。同年“3111”工程第二期建設也迅速開展,共66個城市及其下屬419個縣市。
至此,平安城市建設的熱潮正式在全國拉開帷幕。
三、 平安城市建設帶動安防產業鏈飛速發展
隨著全國各地平安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設,以平安城市主體工程視頻監控為主的安防產業鏈也飛速發展。
3.1 安防產業上下游生態鏈分析
縱觀整個以平安城市建設為主體的安防產業鏈,從產業研發及銷售維度來看,大致分為三個層級。
上游:以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半導體芯片為主體,代表廠商有索尼、TI、ADI、中星微、海思等,隨著國內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國內芯片代替進口趨勢顯著。
中游:以各類監控設備生產制造為主體,代表廠商有海康、大華、安訊士等,硬件廠商容易受上游核心設備制約,同時各自的同質化競爭激烈。軟件廠商以北京互信互通,索貝為代表,由于目前國內安防行業購買習慣重硬輕軟,造成軟件供應商在產業鏈中不夠強勢。
下游:以頂層設計商和集成總包商為主,以電信運營商或大的集成商為主體,通過分包形式發展。
【注:】本節將對上、中、下游領先廠商做淺析:
上游芯片供應商
芯片供應商的競爭力不單單是性能,更多的體現在整體解決方案與快速服務能力。因為芯片供應商有動力將視頻監控設備的準入門檻降低。相對于前端設備,芯片對后端設備影響更大。
芯片功能電路發展方向:
1)強化ARM 內核的CPU;
2)編解碼將由ASIC 替代DSP;
TI與海思芯片同屬于SOC,集成了以前的多顆芯片,降低了設備商的設計難度與總成本。
中游設備廠商
?低晸碛袠I內領先的自主核心技術和可持續研發能力,提供攝像機/智能球機、光端機、DVR/DVS/板卡、網絡存儲、視頻綜合平臺、中心管理軟件等安防產品,并針對金融、公安、電訊、交通、司法、教育、電力、水利、軍隊等眾多行業提供合適的細分產品與專業的行業解決方案。營銷營銷及服務網絡覆蓋全球,目前在中國大陸35個城市已設立分公司,在洛杉磯、香港、阿姆斯特丹、孟買、圣彼得堡和迪拜也已設立了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在洛杉磯、比利時設有服務中心,在南非、巴西等地設立分支機構。戰略 積極向下游拓展,從產品提供商向方案提供商、集成商方向轉變,實現對下游整合。持續快速發展的?低暎勋@得了行業內外的普遍認可。公司連年入選“中國安防十大品牌”、中國安防百強(位列榜首)。
下游電信運營商及集成商
中國電信:
1) 平安城市戰略: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帶動平安城市。
2) 產品和方案:全球眼,平安城市解決方案。
3) 競爭優勢:全球最大的固定網絡運營商中唯一擁有衛星通信的企業。
中國聯通:
1) 平安城市戰略:智慧城市帶動平安城市。
2) 產品和方案:寬視界,平安城市系統組網,3G業務網絡服務方面有WCDMA標準。
3) 競爭優勢,WCDMA是全球最廣泛的3G制式。
中國移動:
1) 平安城市戰略:以無線城市業務發展帶動平安城市建設,開始主推4G。
2) 產品和方案:3G業務網絡服務方面,擁有自主研發的TD標準。
3) 競爭優勢:出于安全考慮,自主知識產權的TD標準具有明顯優勢。
廣州金鵬電子:
領先的數字化城市服務提供商,擁有視圖共享平臺,決策指揮系統,平安城市視頻監控聯網平臺,研發實力強大,在廣東省布局。
深圳中興力維:
從單一監控產品制造商向提供集中監控系統整合解決方案轉型,業務包括鐵路運營監控,環境監測,電力綜合監控,監獄安全管理,平安校園等,技術研發實力強。
北京易華錄:
業務涉及移動警務,數字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公安應急處置,擁有央企背景,在城市智能交通領域擁有品牌。
通過對近幾年上、中、下產業鏈的發展分析來看,三大電信運營商仍牢牢處于領導者地位,硬件提供商中?等蕴幱陬I導者位置,集成商則多位于挑戰者地位,軟件提供商則以北京互信互通和索貝為跟隨者。未來電信運營商依靠自身網絡優勢和資金實力,能夠繼續牢靠的占據客戶資源,當然,隨著LTE工程的開展,運營商可能會多以與集成商背靠背的模式進行運作。而集成商則更加致力于提升政府關系。硬件設備供應商則會逐步向下游拓展,致力于直接與最終客戶談判,軟件供應商會有較大壓力。
3.2 安防產業市場機遇分析
從目前市場機遇維度來看,安防產業鏈有三次市場機遇,第一次是平安城市建設,2010年平安城市市場規模約700億,占安防市場總量的30%,隨著大城市建設的基本結束,二三線城市以及農村安防建設將成為未來新的增長點;第二次是行業運用,“十一五”期間,政府仍是投資主力,約占安防投資市場的43%,而到了“十二五”期間,基于平安城市視頻監控的行業應用將迅速發展;第三次是民用市場,我國民用市場遠遠落后于國外,為英國的1/9,美國的1/7,未來民用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從安防產業結構和產值來看,安防行業產品類型主要以電子安防產品為主,占總產值的67%,視頻監控產值約400億,占電子安防產品類的58%,占物聯網的40%,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視頻監控作為第一環節應用,發展空間巨大。企業類型以視頻監控類最多,占總類別的53.4%,產品用戶主要以城市安防和行業客戶為主,城市安防則占35%。全國逐步形成了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區為代表的三大產業基地,縱觀這幾年的產業發展歷史,到2015年,安防產業經歷了79-83年的萌芽階段,84-96年的起步階段(政府開始在重點單位開展建設),97-04年的初步發展階段(由單一建設向集成發展),05-10年的高速發展階段(政府推動重大項目,行業資本運作加快),10-15年的整合階段。
從業界技術成長來看,安防產業經歷了從后端到前端,從標清到高清,從高清到智能化,從設備向系統服務轉變,“高清智能化”與“安防運營”將是行業價值成長的主要邏輯。
產業鏈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相關企業的不斷整合發展,也進一步帶動了平安城市的快速建設。
四、 全國掀起平安城市建設熱潮
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全國各地展開了平安城市的建設熱潮。
據統計,2010年,國家公共安全支出預算為816.74億,比09年下降3.4%,但此后4年,預算都以比較快的速度增長,2011年預算比2010年增長17.1%,2012年增長10.2%,2013年為9%,到2014年支出預算為2010年的170%。5年內預算支出增長了70%,支出最大的兩個行業是武警和公安。
在公安平安城市建設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自04年開始,經過兩輪“科技強警”和“3111”平安城市試點工程等大小項目建設,全國已有25個省份,218個城市,290多個區縣,2235個派出所安裝了視頻監控。公安機關已建監控系統2萬余套,省級監控平臺20余套,實現聯網IPC 40余萬臺,地市級平臺332套,實現聯網IPC 60余萬臺。
2010年是網絡高清監控發展的元年,GB28181標準推出后,以網絡、高清、智能、業務融合、多級聯網、互聯互通的監控系統建設成為平安城市的核心。
2012年,以共享平臺建設為核心,推動跨區域,部門,警種的監控系統,有效整合和共享視圖信息成為重點應用目標。
按照規劃,從14年到15年,全國地市級和東部地區100%,中部地區90%,西部地區80%以上的縣級公安機關將建成共享平臺,在部、省平臺互聯互通及授權范圍內,按需建設視圖庫。
截止12年底,中國平安城市市場規模達到1759億,同比增長20.8%,預計15年底,總規模將達到3064.8億。13年平安城市建設帶動國內安防監控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其中平安城市和智慧交通約在300億,而到15年,安防產業總產值目標是5000億。
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市場,以往從未涉足該領域的IT巨頭也開始關注這個產業,運營商在平安城市中逐漸淡化自身角色,多將精力集中在建設LTE上,在安防市場中多以與集成商“背靠背”模式運作(如揭陽,電信——高新興)。
面對著項目單體規模較大的平安城市建設中,在政績和財力的平衡中,BT、BOT模式逐漸城市平安城市建設主流模式。
五、 平安城市建設向“大安防”轉型
歷經十年的平安城市建設,全國基本實現了視頻監控聯網覆蓋,然而隨著監控數量的暴增,各種以前預想不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平安城市建設已不再是單純的視頻監控點位建設,轉而向更全面,更貼近實際應用轉變。
5.1 政策導向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城鎮化五大發展目標:
城鎮化常住人口達到60%;
“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提升城市規模結構更加完善;
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型開發模式成主導;
城市生活和諧宜居;
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從中央政策性文件中不難解讀出,城鎮化進程將進一步推進,與此同時,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型開發模式將成為城市管理類系統今后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系統將實現整合,多部門間的協同工作將越來越頻繁。
5.2 建設趨勢
回顧2013年的“八大”億級平安城市的建設情況,這些億元大單,均出自二三線城市,建設內容上,更多的是將治安監控,卡口系統以及智能交通單元打包整合。比如平安麗江和平安北海,以視頻監控和智能交通為主,平安合肥為社會資源整合……。由此可見,城市監控已不再是單一的治安,還可以是城管,交通,環保,水利等業務部門所用,這些實際項目中所涉及到的系統整合,部門間協同,也在證明平安城市開始向“大安防”轉化的趨勢勢在必行,而大規模資源整合,導致項目規模變大,BT、BOT等融資模式也將逐步成為主流。
總結,隨著國家政策的繼續扶持,越來越多的資本注入,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相關行業軟硬件設備的標準化程度提升,未來的平安城市會向著大融合,城市公共安全運營與應急處置的的綜合應用模式轉型。
?低曌鳛閲鴥刃袠I領軍企業,時刻關注著行業市場的變化,隨著這種“大安防”趨勢的逐漸來臨,?低晻c業內企業積極合作,共同為城市的公共安全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