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向社會首次發布。
中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是在“智能+”接棒“互聯網+”成為賦能傳統行業新動力的背景下提出的。《報告》構建了具備全面性、先行性特征的衡量智能技術社會應用水平的評價體系,對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智能化應用水平進行評估,力求展現各省市自治區“智能+”社會的發展現狀,全面分析智能社會發展面臨的短板和問題,并提出發展趨勢和建議。
目前,我國“智能+”社會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數字化和網絡化仍在快速發展,智能化初步應用。未來,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長期并存。《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智能+”社會發展指數得分0.46。從地區看,東部地區省市領先發展;前十位中有8個為東部省份,上海市和北京市指數均超過0.7分;中部地區安徽省和西部地區陜西省進入前十位。
《報告》包括“智能+”生活消費、“智能+”公共治理、“智能+”生產供給三大部分。在“智能+”生活指數方面,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地區差異縮小;數字支付全面普及,發展水平最高;人工智能賦能智能家居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智能導航廣泛應用推動智能出行水平快速提升;智慧零售網點迅猛增長,電商零售進入平穩發展期。
其中智能家居是“智能+”生活消費發展速度最快的指標,大數據、物聯網、人機交互等技術推動家電家居產品智能化不斷提升,使得體驗得到極大改善,智能音箱、智能電視等產品快速進入千家萬戶。
《報告》認為,未來我國“智能+”社會發展水平將快速提升,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智能生活消費將領銜“智能+”社會發展,以智能人機交互、智能服務推送等形式,實現城鄉居民在購物休閑、家居生活、交通出行等領域的快速響應、個性定制和按需服務;二是智能公共治理將提升“智能+”社會基準線,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公共治理協同,形成全程在線、高效便捷、精準監測、高效處置、主動發現、智能處置的智能管理體系;三是智能生產將是“智能+”社會的主陣地,基于平臺的生產方式向全行業演進,生產體系邁向組織重構、動力變革、模式創新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