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Introduction
李軍
LI JUN
著名錄音師、混音師,現任中國錄音師協會音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代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錄音師協會演繹擴聲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經兩次獲得《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錄音師,華語金曲獎最佳錄音師獎。
李軍先生與國內優秀歌手、音樂人如汪峰、李健、樸樹、許巍、那英、王菲、金志文及國外專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在從事錄音室音樂作品錄音混音的同時,近年來更是開拓領域擔任了很多大型音樂會的直播混音工作以及如《樂隊的夏天》等音樂綜藝節目的后期音樂混音工作。
寫在前面的話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并使用Pro tools 是在當時國內最好的商業錄音棚 OASIS, 那時Pro tools 在國內錄音領域剛剛流行沒多久。大家一般只是把它當作輔助錄音設備以及用來編輯音頻(修音準!)為主,比較重要的混音工作還是要拿到大型調音臺上去進行。因為錄音師們普遍對Pro tools混出來的東西看不上眼,認為聽起來有股“塑料味”。
但是隨后幾年事情慢慢發生了變化。因為Pro tools的音質以及性能不斷提高,在當時追求經濟效益和高效率的市場上它先是慢慢取代了購買、使用、維護成本極其高昂的多軌錄音機,包括 流行的3324,3348以及一些品牌的24軌模擬機------老牌錄音棚把它當成了多軌錄音機,但是仍然在調音臺上混音。但是后來因為Pro tools音質的改善和內部插件在品種、數量和質量上迅速的提升使得一些新興的中小型錄音棚干脆連大型調音臺的預算也省掉了,只是購入一些小型的調音臺當監聽控制器和補充話放使用,音樂錄制和混音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都在pro tools內部完成。原來所說的“塑料味”因為產品品質的提升和人們接受度和容忍度的提高也就不再是爭論的焦點了。畢竟“效率第一,效益至上”。就這樣直到 Pro tools HD 的出現,ITB ( Mix In the box) 已經成為國內音樂錄音師的主流工作方式。
我當時也從調音臺轉向 ITB 這種工作方式工作了很久,直到2005年樂坊錄音棚建成。那時我們引進了亞洲第一臺 SSL AWS900 數控模擬調音臺,有24路單聲道輸入。當我把 pro tools 里的音軌分配到調音臺的24個通道并且加入外部硬件進行混音時,一種久違的聲音質感和混音手感(手部動作和聲音變化的直接聯系,不通過鼠標這樣的中間介質)又回來了。之前用電腦要花很長時間也不一定滿意的聲音很輕松就能調出來了。設備的升級和配置的合理性很快地就在工作中得到了積極正面的回應。有幾張大家都認為很不錯的專輯就出自于那個時期。然而沒過多少年因為工作量的增加、工作周期的縮短還有工作時間表的重疊使得 OTB(Mix out of the box) 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我來說顯得越來越遲緩笨拙,跟不上節奏。出于無奈漸漸又回到了 ITB(甚至這兩年因為外出演出的增加,帶著電腦耳機 UAD 在酒店里混音的情況也很常見!)但是一直心有不甘。
而這些天因為給新的錄音棚添置設備終于讓我有了機會全面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習慣、目前的工作節奏和市場所能提供的設備,希望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能讓我回到一個比較合理的工作流程當中去。最終決定在現有的系統中添加的是SSL UC1/UF8 控制器,再加上 NEVE 5057 Analog Summing。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為什么要用控制器,不用調音臺?
答案很簡單,模擬調音臺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工作節奏了,還有就是它的經濟性.
為什么一定要用控制器,不用鼠標?
之前提到過混音時的“手感”問題,其實這里想說的不僅僅是一個手部感覺的問題,而是手部動作直接導致聲音變化的一個聯動問題。就是說平時我們在電腦里用鼠標調音色時,聲音的變化經歷了我們的手部活動——鼠標在鼠標墊上的運動——光標在電腦屏幕上的活動——眼睛尋找光標的位置——調整手部活動讓光標落在plugin旋鈕上——調整旋鈕改變聲音。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太多的中間環節導致人的主觀動作跟聲音的變化聯動不是很直接,更不用說旋轉plugin旋鈕的快慢幅度取決于電腦的鼠標循跡速度,這進一步導致了我們自身的肢體動作和聲音變化之間的關聯性變得模糊不清。這幾年我也經常出去參加一些現場演出,每次在現場用調音臺工作完之后都要感慨“這比在棚里用鼠標在電腦上一筆一筆畫效率要高得多” !那種雙手同時旋轉兩個旋鈕的快感在電腦里更是無法體驗到的。
我們的肌肉是有記憶的。舉個例子,以前一個設備用久了用熟悉了之后,手一下去鈕擰到什么程度應該出什么樣的聲音基本上是心里有數的。這是一個效率問題,也是一個生理上直接反饋的問題。能讓我們跟聲音跟音樂之間始終保持最直接的互動。
還有一個就是聲音的主觀判斷問題。
如今是個視覺時代。音頻軟件和plugin的界面做的越來越吸引人眼球,讓人感到愉快,可視的EQ曲線也做的越來越精確。但是這些對聽覺判斷會不會是一種干擾?有一次跟一個初學的朋友聊天談到在混音使用EQ時他說,如果盡量忽略視覺,單從聽覺角度上調整EQ會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結果,后來用了一張模擬調音臺做試驗更加證實了這點。“是這樣的”!以前模擬時代的老師們經常說不要怕旋鈕被擰到了哪兒,只要覺得聲音對了就行。那么現在呢?比如電腦上EQ曲線顯示的更直觀,有時候曲線變的太大對心理會有一種震懾作用(不敢再調),變化太小對心理只是起到了一點安慰作用(覺得夠了),實際上調整并沒有到位!我長期以來一直覺得在 ITB 混音時視覺對主觀聽覺判斷會產生影響(就是說眼睛盯著屏幕看著圖案變化的同時進行聽覺判斷是有可能被誤導的)。
那么事實是不是這樣呢?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在在網上搜索,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論文。其中兩篇很有意思。一篇是上海交通大學蔡任燕老師2008年發表的《視覺刺激對聽覺響度判斷影響的研究》。大致的實驗內容是讓受試者在觀看不同大小黑色實心圓畫面的同時給出相同頻率、相同聲壓級的正弦波聽覺刺激。實驗結論是受試者“因為觀看不同大小的圖案而得出了聲壓級不同的判斷結果”!
還有一篇就是傳媒大學陳瑜和謝凌云老師2010年發表的《視覺提示刺激對聽覺掩蔽效應的影響》實驗內容是讓受試者在觀看完全噪點,噪點中隱約有彩條圖案,噪點中有明顯彩條圖案三個不同的畫面時從一片固定聲壓級的噪聲里尋找一個純音,因為噪聲的干擾,這個純音只有達到一定聲壓級時才會被聽到,這個聲壓級被稱為掩蔽閾值。實驗結果表明“無提示視覺狀態下的聽覺掩蔽閾值最高,弱提示視覺狀態的掩蔽閾值其次,強提示視覺狀態 的掩蔽閾值最低” 也就是說當觀看觀看彩條清晰度越高的畫面時越容易分辨噪聲里的純音。
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眼睛看到的是什么對人耳聽到的是什么,甚至能不能聽到都是有影響的。
所以顯而易見地,如果想要盡量避免這種影響從而獲得最直接,最值得信賴的主觀聽覺判斷的方法就是盡量減少對屏幕(視覺)的依賴。
最好的解決方案只能是用外置的推子和plugin控制器,這樣才能減少觀看屏幕的時間。雖然這時也在看(控制器),但是因為觸覺的參與使視覺在其中的比重小了很多。
SSL這次推出的UC1和UF8便成了市面上的最佳組合。尤其是UC1,只能控制SSL自己的Channel strip 和Bus compressor兩個插件,算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看得出SSL對這兩個插件的品質有足夠的信心。這種嘗試同時又為優化現有的ITB工作流程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使用UC1加UF8控制器和 SSL 自帶的軟件360° Plug-in Mixer 就等于有了一個“SSL 的數字調音臺”,等于說SOLO,MUTE ,EQ,壓縮噪聲門,推子平衡,效果發送,AUTOMATION 等等這些功能都可以用電腦外部的控制器來實現了。這種工作方式雖然核心還是ITB但是形式上已經回歸傳統-----直接跟硬件接觸,無論是觸覺還是視覺。這樣才能更加專注于音色(音樂)本身,更容易得到聲音變化對手指旋轉旋鈕的直接反饋,也更能體會手指在推子間自由跳躍推動音樂變化的那種感覺。比起在電腦里用鼠標工作的小心翼翼,這樣種方式會讓人更大膽,因為就像上面實驗得出的結論:在沒有相關視覺暗示的條件下聽覺判斷的閾值會增高!
ITB 還是 OTB ?
NEVE 5057
ORBIT
Summing Mixer
在解決了控制界面問題之后我們又來到了ITB 混音另外一個經常被人詬病的缺點,那就是Summing 問題。現在的Plugin聲音品質做的越來越好,混音的時候插入外部硬件處理也不是問題,所以單軌的聲音可以處理的非常好,但是混合在一起按傳統的聽覺習慣判斷總感覺缺了點什么。這個原因就在于在DAW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基于數字,一切都是精準的,干凈的,不變的,線性的,不會出一點差錯的。這樣的聲音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整體印象的扁平,呆板和沒有活力。即使有了DAW里的模擬Summing 也只是讓情況改善了一些,終究它還是ITB !
模擬Summing 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當音頻信號從DAW輸出,進入并通過模擬Summing設備的不同軌道時就被賦予了不同的(微弱)個性,這種“不同”源自于模擬世界的不確定性:即沒有兩個絕對相同的軌道。這些軌道甚至隨著時間的變化聲音也出現不同的變化,而這種不規則變化會細微的改變音色,相位和音量等等聲音信息,所以你會聽到經過模擬Summing 的混音聲像好像變寬了,音場好像變深了,軌道之間的分離度好像更好了,聲音聽上去像是有了一種呼吸感和生命力。其實這些都是上述聲音信息被隨機的、非同步的輕微扭曲和失真所造成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恰恰是有益于聲音音樂性的并符合我們對聲音的審美預期的,俗話說就是“入耳”的。
新棚里的硬件Summing我最后選了NEVE 的 5057。因為考慮到plugin和控制界面選的是SSL,在工作流的前端已經有了SSL的控制特性和聲音特質,那么工作流的最后再加上NEVE標志性的聲音聽上去像是很圓滿的了!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在不開SILK的情況下只是單純的干凈Summing就已經有變化:整體低頻變滿,bass密度提高,底鼓飽滿有顆粒,音場更加有縱深感。低頻明顯改善的同時高頻部分的air也有改善,每個聲部的聲音聽上去都更加開闊。當然這些變化都是很細微的,可這就是我在數字世界里一直很想要的但是很難達到的!如果想要一些更明顯、更有個性的聲音變化就需要把SILK打開并調大諧波失真度旋鈕,NEVE經典的、標志性的音色就會一下子跳出來。藍色SILK 聲音渾厚有力,紅色SILK聲音更加明亮鋒利。
除了summing功能,5057還可以用在錄音以及后期時作為染色通道條來使用,通過里面的變壓器和諧波失真對聲音進行染色處理。其實NEVE還有一款功能更復雜的Summing 5059。相比5059,5057雖然在功能上簡化了許多但是性能依然沒變,而且僅對于Summing來講更加簡單,省時、省力,這也是最后決定用5057的原因。
寫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基于現有的混音工作流程,結合現在的工作節奏和自己的工作習慣給自己設計的一套優化方案。
為什么一定要優化?有兩個理念我是很明確的并且要追求的:一個是混音時盡量在我們的手部動作(觸覺)跟聽覺之間建立起一條最直接的反饋通道,因為太多的中間環節(鼠標、屏幕)會產生隔閡、誤導甚至會稀釋和扼殺我們的“ 感性”創造力;另外一個卻是要增加這樣的中間環節:讓音頻信號適當地在“對聲音的音樂性”有益的模擬通道里流過,給混音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