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日新月異,我們可以用創意將聲音帶上萬里高空,聲音也可以將我們帶上創意的萬里高空。作為一名創意人,都擅于捕捉生活中的聲音、畫面。這次,試著與藝術家一起變身聽覺動物,去聊聊有聲有色的好創意。
這一期,巨量引擎推出的創意播客節目《意思波兒》,由創意工作者、巨量引擎創意研究所研究員譚睿主持,邀請了策展人、聲音研究者、詩人、導演歐寧,和剪映專業版產品經理、視頻自媒體創作者張子賀,一起去聊聊聲音之外的聲音,媒介之外的媒介,從而探索創意之外的創意。
1、什么是創意和商業化創作?
創意最先在廣告行業被認知,且至今為止,藝術行業很少會用把自己的作品與創意二字相結合,而作為一個單純的創作者,創作的過程或許沒有像藝術創作那么深邃,但同樣也是從自己出發,去對自己做出總結,做出一些具有價值的作品。與之不同的是,藝術家的創作會更偏重自我的表達,同時表達的對象也并不會是一般的普羅大眾,因此常常會導致藝術作品難與大眾形成有效溝通。因而這就意味著,創作者似乎更注重大眾的關注度和作品的影響范圍,而藝術家未必。
在藝術家眼中,作品若是能夠被出圈被看到,則可能更需要普通人去提供主動性,來和藝術接觸,從而與藝術作品形成靈魂上的深交。對于藝術家歐寧來說,他認為如果從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念出發,就需要去瓦解那些被迫加持在成為藝術家身份路上的很多東西。
因此從藝術的視角出發,歐寧說道:“我覺得藝術家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溫度計,把他的作品當成一種媒介來表達這個時代的一種走向。而這種東西它不是去揣摩去迎合,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和捕捉這個時代的精神。”藝術作品不用去迎合所有大眾,更重要的是去挖掘社會、觀察生活、捕捉時代精神本身上。
對此,剪映專業版產品經理張子賀也說道:“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很多時候所謂創意其實就是找到一個解決方案,但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講,藝術家是很討厭‘點子’的。”藝術本身更具獨立性,有自身創作方式,而從技術角度來看,從廣告行業出發,創意具有目的性。
同時關于商業化創作,藝術家歐寧也表示到:“藝術家跟品牌的這種關系,他的創作自由和營銷要求之間怎么平衡,這個完全取決于不同的藝術家跟品牌之間的協商。 ”品牌與藝術創作之間需要超高的契合度,品牌認可藝術家作品本山,給予其創作空間,藝術創作最大程度在表達的基礎上賦予品牌價值,這或許是商業化創作最優質的合作方式。
2、工具或者媒介的變化對創作會產生什么影響?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改變了一個時代,而身處在時代漩渦中的個體,必然深受影響。可以看到,已邁入中年的父母也能在網絡上簡單發布一條自拍、唱歌跳舞等短視頻,不會剪輯的各行各業也能隨手制作出精美動感的生活視頻。
在不知不覺之間,媒介工具的產生更加助力了這個“人人都是創作者”的時代。藝術家歐寧對此說道:“不僅是對藝術創作,對所有事情,工具是對人的一個解放。比如說在DV這個工具出現的時候,它一下子就瓦解了那種傳統電影制作被一些專業人士把持的一種局面。包括今天的抖音,包括今天互聯網工具的這種豐富,都是不斷地去專業化、不斷地去中心化,不斷地解放普通人的潛能。”在藝術家歐寧一直主張的“人人都是藝術家”觀點上,這種工具介質更能激發素人的創作能力,是一種讓創作更自由更開放的形式狀態。
而關于因媒介工具影響而出現的視頻創作里的模版和套路,剪映專業版產品經理張子賀說道:“我覺得確實是一個發展歷程上很難避免的情況。我們做模板的初衷確實是想讓每一個零基礎他也可以創作出一個能讓他自豪的作品來。然后當這類的創作者經歷了一些前期的摸索,然后成長了之后,他們會對于視頻有更高的標準,然后他可能從一個使用這個模板的創作者變成了一個模板生產的創作者。”
3、聲音在創作過程中具有怎樣的意義?
除了文字上的創作,作為聽覺動物的人們,聲音又是怎樣的存在?人們可能在創作的時候會追求極致的安靜體驗,因為有時嘈雜的聲音會影響創作,只有在安靜的氛圍環境之下,才能讓人產生更深度地思考。而當聲音成為創作中的一部分時,它又代表什么?
聲音作為具有很強識別性存在的介質,會讓人擁有強烈的臨場感,身臨其境往往也都是通過聲音去實現的。說到底,聲音其實是非常容易觸及靈魂和心靈的一個橋梁,它在情緒上也更能引發變化和激蕩。對于聲音的創作,藝術家歐寧說:“我認為我們在疫情之后,社會出現了一個‘地方轉向’,就是沒辦法進行國際流動,所以我們要回到地方來挖掘我們每個地方的文化遺產,來制造一個更適合我們生存的地方。所以在特定的時候,把聲音這個議題跟地方這個議題關聯在一起,這是一個從我自身的觀察和對時代的感受得出的一個結論。”
因此在藝術家歐寧看來,聲音策展就是一種對藝術生態的改變,通常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展覽是一個視覺性的東西,但當聲音策展則相反,它更突出聽覺,更需要耳朵來感受而不是眼睛,也更需要人專注的進入到作品當中。
4、創作狀態是提前預設還是隨著思緒漫游??
往往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讓創作提前預設,比如腳本制作、小說撰寫,視頻內容拍攝等等,人們通常會提前預設好自己想要創作的東西。但藝術領域的創作卻與之大相徑庭,可以說,藝術創作沒有預設,有的只是在創作中獲取創作的靈感,從而進行創作。
對此,藝術家歐寧說道:“我沒有預設,我把自己視為一個探測儀一樣的,就是我在觀察周圍的社會,從我個人的角度找出當下最有必要的一個議題,然后通過寫作或者是策展或者是做項目的方式去探討它,再邀請更多的智慧力量,最后給出一個工作結果,所以很多時候我特別迷戀那種未知的東西,有預設的東西是沒有意思的。”
但很多創作者也會產生糾結,對于他們來說,創作狀態中的靈感又該如何獲取,相比于廣告創意的靈感迸發,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又是怎樣出來的?歐寧對于獲得靈感的方式表示:“多觀察,把自己作為一個試驗,把自己當成一個樣本,其實可以推演出對現在所處的社會和環境的一種感受。當你變成一個行動、工作或者變成一個項目的時候,我就總是去找一種新的方法,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樣的。你看多了、見多了,你就會很快找到跟那些東西區別的一種新的形式。”
其實在現如今的大創作環境之下,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界限或許已經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分明,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狀態。但歸根結底,商業化創作、藝術創作都是創作,不論社會大環境如何改變,媒介工具如何增多,需要思考是你的創作本身是否是一件具有價值和意義的事。
當作為一個時代的創作者,更需要的是用自己的熱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過程其實就是一件美好的存在。聲音創作、視頻創作、圖文創作等等,作為內容時代下的產物,每一種創作都是能作為激發創作者新思考的力量,相信今后也會有更多的創作者勇于用作品表達自己,同樣也是在賦予時代新的記憶。